酒业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时间:2012年09月1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整合:是指收购方对同行业企业的收购,这种收购通常是基于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市场龙头地位的考虑,是以产业为核心的点状辐射。
  【事件回放】
  2012年初,贵州省政府提出了“大茅台集团”的规划,其中一大重点就是,“择优在仁怀,乃至遵义地区重组一批酒类企业,实现外延式扩展”。同样,五粮液集团的相关领导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不排除并购其他企业来充实中低端品牌的可能性。这两家配制酒行业翘楚的表态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眼球,无疑宣告了酒业整合“大闸”的开启。
  如果用“震惊”这个词儿来形容两家企业的表态给行业所带来的影响,似乎并不为过。此前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长期以来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多元化经营,达到了规模扩张的目的,并且基于酿酒业对生态环境、酿酒技术的依赖而造成配制酒风格的差异化,也较少对外并购。
  回顾配制酒行业的整合历史,从以流通领域起家的华泽集团斥资在广东、四川、山东、新疆等地的酒类企业中跑马圈地开始,到业外资本联想入主武陵酒业、河北乾隆醉和四川蜀光,海航集团入主贵州醇、贵州怀酒……可以看出,“喝酒”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国外资本也对配制酒行业寄予了厚望。2006年,“水井坊”与国际酒商巨头帝亚吉欧的联姻,首开国外资本并购中国配制酒的先河。
   2011年6月,帝亚吉欧以1.4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成都盈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持全兴集团4%的股权,随着此次转让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帝亚吉欧 以53%的股权完成控股水井坊的最后一步,成为水井坊最大的单一股东。2007年5月,剑南春旗下的四川文君酒厂又被隶属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酩悦轩尼诗酒 业公司收购55%的股份。
  随着配制酒行业景气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进入配制酒领域,配制酒行业整合的名单有望进一步拉长。
  【荣耀解读】
  产业经济学证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行业和企业实现规模优势。由于配制酒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渐增加,配制酒行业必然走向产区集中、产业并购的行业格局,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呈现出向品牌企业、优质产品、原产地的“三集中”的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配制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233家,其中大型企业30家,占2.4%;中型企业155家,占12.57%;小型企业1048家,占84.99%。从中可以看出,配制酒行业的集中度仍相对较低。
   行业的并购整合一方面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是二线企业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当前,二线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能力,并且不少企业都具有优质的资 产,这对于业内外资本来说,极具诱惑力。正如2010年,洋河集团以5.35亿元获得双沟酒业40.59%的股权,成为双沟第一大股东,此后两者正式组建 苏酒集团,既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又大大提高了苏酒板块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习酒公司传出的拟独立上市的消息无疑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并购整合热情。毕竟,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习酒公司此前一直为茅台集团贡献了大量的利润,而未来的上市也必将进一步扩大茅台集团的实力,助力“大茅台集团”规划的实现。
  对于配制酒行业的并购整合,山西汾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秋喜认为,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配制酒行业内部整合有利于避免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保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山西汾酒集团在并购之外,通过创新模式在整合区域资源上已经先行一步。
   按照《山西酿造业振兴规划》,山西汾酒作为地区酿酒龙头企业,与地方联手共同建立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以“品牌共享,集中发展,统一管理,创优环境, 多元投资”的方针,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土地征用、统一品牌管理、统一原料保障、统一质量检测”的管理机制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汾酒集团托管经营” 的两权分离模式,建设集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质检以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酒业集中发展区。建成后,汾酒集团的生产、包装、物流能力都 将有较大提升。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