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名酒之“名”

时间:2012年09月1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2012年6月24日19点10分,当《华夏酒报》“四大名酒荣耀60”大型采访团走出太原机场时,天边尚有一丝夕阳,淡淡地洒在这片不算熟悉却感觉亲切的土地上。采访团里一位同事说:“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其他同事都会心地笑了。
     
  当车子开出太原机场,朝着杏花村的方向行驶时,这趟“四大名酒荣耀60”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之旅才算真正拉开了帷幕。
     
  之后的两个多月,从杏花村到泸州,从泸州到凤翔,从凤翔到茅台镇,采访团不是在路上,就是在企业。有时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第二天还要赶路,辛苦是自然的。偶尔能挤出半天时间,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或是找一家特色店畅饮闲谈一番,便是难得的享受。
     
  同事之间在交流时,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作为中国酒类行业唯一一份报纸《华夏酒报》的记者,能够在中国名酒走过60年之际这个特殊的时刻,亲身探访汾酒、茅台、泸州老窖、西凤这4家最早的名酒企业,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倾和记录它们的兴衰荣辱,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辛苦也就权当畅饮闲谈的佐料,调味着这段与名酒同在的时光。
     
  采访也是聊天。企业老总、产品质量的负责人、经销商、当地的文化名人、退休老职工、普通员工,甚至是当地的老百姓,都是记者们的聊天对象。或许一瓶名酒呈现在大众眼中的,只是一个价格、一则电视广告、一支股票,而当你亲身走近它时,会发现承载名酒这一称号的,远不止这些。
     
  从1952年至今,中国名酒走过了60年的历程。60年前,名酒之“名”,主要取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场评选;而60年后,市场更为开放,名酒所面临的是行业的期许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它们不仅要引领行业,也要时刻突破自己,因为它们是被历史拣选的名酒,是行业的价值所在。

  名酒是一种品质
  
  近期,发生在汾酒身上的“产品召回”一事,让媒体颇为关注。
     
  事情的经过是汾酒为了提高产品的澄清度,提升产品品质,在成装一分厂成三车间更换了精滤设备。期间,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间断性精滤不彻底,使得53度玻璃汾部分批次的少量产品含有极其细小且目视不可见的活性炭微粒。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汾酒对这批产品进行了召回。事后,汾酒委托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对所涉产品进行了评估,确认对人体没有危害,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这件事中固然存在汾酒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的失误,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主动召回产品恰恰反映了汾酒对其产品品质负责任的态度。否则又何苦大费周折,对已经流入市场并且没有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进行召回?
     
  在关于“四大名酒”的采访中,无论是汾酒、茅台,还是泸州老窖、西凤,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都让记者很受感动。特别是在当前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形势下,名酒企业作为白酒产业的代表,千万要守护住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稳定品质。
     
  侯发成,是国藏汾酒系列产品提供母酒的汾酒集团二车间主任。虽然每天正式上班的时间是8点,但他每天都会在7点半左右出现在酿酒车间。他会以检查车间卫生和安全情况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等工友们到齐后就会开一个班组会,沟通当天的生产情况。之后他就反复地在车间的各个工序中来回转,不断地抽检和品尝产品质量,并按时提交相关的质量管理报告——假如没有这些质检报告,他这个车间生产的酒根本就进不了汾酒的基酒仓库。此外,每周三他还要参加厂里的班组长会议,集中探讨一周生产情况,并计划下一周的生产。
     
  韩建斌,是西凤酒厂储存勾兑中心小样勾兑班的高级勾兑师。2011年5月里的一天,他所在的小样勾兑班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设计一款能够代表西凤酒特点的高端新品。从此,包括韩建斌在内的小样勾兑班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探索期。用最好的凤型酒,加一部分酱香型酒和浓香型酒,还有少量的芝麻香型酒,反复进行设计。平时做酒体设计,一般是从五、六个小样中选一个,而做这款酒是从10个小样里看能不能选出1个。小样设计了不下100个,不断地被“枪毙”,再重来,前前后后反复了不下10次,直到3个月后新品的酒体风格最终确定,韩建斌才终于“解脱”。
     
  苏晓军,是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酿酒工人。他很为自己骄傲,因为他所在车间生产的酒,在经过评级鉴定后,合格率总要比其它车间高一些。在他看来,这个成绩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取得的。因为车间里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国宝窖池出的酒就能够全部拿来做国窖1573的母酒,而是需要评级鉴定合格后才行,而通过评级鉴定合格的只有20%左右的比例。
     
  袁敏,是茅台酒厂包装车间的一名女工。她曾在茅台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之后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再创全国质量管理奖的热潮席卷集团公司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国酒员工,在这重要的时刻,总该做点什么吧。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包装员工,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充足睡眠后的早晨,以饱满的热情踏进生产房,伸手摸摸头上的头花和帽子是否佩戴整齐,低头看看衣服是否整洁;认真核对包装材料;细致查看每瓶酒是否有缺陷;时刻保持自己工作区域的环境卫生……”
     
  他们都只是名酒生产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名酒企业里还有许许多多人和他们一样,为了守护名酒的品质,兢兢业业工作着。名酒之“名”,首先源于品质,这是根基。只有具备品质之“实”,才能成就名酒之“名”。

  名酒是一种传承
  
  但凡名酒企业,都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才一步步使传统的酿酒技艺和精神财富在名酒企业中传承下来。名酒的发展依然需要传承,倘若没有传承,再伟大的事物也终将消逝。
  
  梅瓣碎粮、打梗推晾、回马上甑、看花摘酒、手捻酒液……这些光看名字就感觉美好的词,正是自古至今一路传承的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
  
  许德富,四川省酿酒大师,也是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的第23代传人。这项古法酿制技艺,全凭师徒代代口传心授。与许德富同为第23代传人的另外5人,也已成为泸酒技艺传承的栋梁,更是泸州老窖生产工艺质量把控的骨干人才,他们分别是国家级白酒评委林天学、周军、卢中明、曾娜和倪斌。
  
  上世纪90年代末,林天学开始受命养护两口窖池“念子窖”和“佑女窖”。成为国家级白酒评委后,林天学仍然割舍不下自己守护了10年的窖池,他甚至比在国窖工段上班的工人待在窖池的时间还长。
  
  2007年,泸州老窖计划推出国窖1573高端定制酒,决定对百年以上的窖池实行专家定窖养护。曾娜便成为“女儿窖”和“百岁窖”的主人。她时刻记得师傅曾对她说过:“好酒不能喧嚣,只有心静了才能真正与酒对话。”作为泸州老窖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家级评委中唯一一位女性,曾娜身上柔美恬静的女性气质,与她所调制的酒体风格融为一体,清新淡雅,让人如沐春风。
  
  林天学、曾娜还有更多的老窖人,他们所传承的不只是传统的技艺,还有泸州老窖对品质的坚守。
  
  名酒的传承,除了酒业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消费者的持续饮用,前提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接受。如今,不健康的饮酒之风,使得白酒成为很多人的“负担”。如果消费者害怕喝白酒,那又如何能传承下去呢?所幸,不少名酒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倡导健康的饮酒之道。
  
  在汾酒进行采访时,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对记者表示,目前饮酒文化还没有真正被挖掘出来,喝酒多是“干杯”,汾酒正在探索去倡导健康的饮酒理念,比如说倡导每人每天喝二两白酒,常喝少饮,让喝酒这件事变得更健康,酒的消费量也一点不会减少。
  
  不只是汾酒,包括茅台、泸州老窖、西凤等更多的名酒企业都表达了相似的理念。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白酒行业将会掀起一股由名酒企业主导的健康饮酒浪潮。无论是对于白酒行业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名酒的传承,这都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名酒是一种使命
  
  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喻德鱼曾对“四大名酒荣耀60”大型采访团记者表示,当他与茅台、泸州老窖、洋河、汾酒等名酒企业的老板们坐在一起时,他的内心常常会涌动着一种使命感——作为名酒企业,应当承担起引领行业发展的历史责任。眼下,西凤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未来西凤必将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他也会为此奋斗终生。
  
  有名酒使命感的,并不只是喻德鱼。早在2005年年底,还是汾酒集团总经理的李秋喜来到五粮液考察。眼前的“十里酒城”给李秋喜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与震撼一同在他心中萌生的,还有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看来,汾酒当前的规模与其历史地位是极为不相称的。那时他就下定决心,必须把汾酒做大。
  
  不仅如此,基于汾酒的历史文化地位,李秋喜还提出了“打造中国酒魂”的口号。在他看来,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华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的活化石。因此,“打造中国酒魂”,重建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便成为李秋喜眼中汾酒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对于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主席、董事长谢明来说,名酒的使命就是让中国白酒能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打造代表中国元素的世界级奢侈品品牌。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领域里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议题将会在未来愈发凸显,而中国白酒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承担重任。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很多场合,只要提到白酒,他都会习惯性地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
     
  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一个符号,在社会赋予它更多关注的同时,它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从1998年至2011年,茅台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含税)993.8亿元,为国家上交税金382.62亿元,并在过去五年中,解决就业6000多人。“十一五”以来,茅台集团累计投入各种公益事业近10亿元。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曾表示,回望茅台建国后在工业化道路上走过的60年,以及在1998年真正面向市场后走过的13年,可以看到,对社会责任的传承,对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一直陪伴茅台从小作坊一步步走向大工厂,走向现代企业。一个珍视良知,勇于担当的企业,才有可能走入伟大的行列。茅台的未来,便是朝着这个“伟大”的方向继续行走。

  名酒是一种精神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纵观世界上伟大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创造了企业的同时,也塑造了伟大的企业精神,比如索尼公司的创新精神。对于名酒来说,伴随着百亿、五百亿乃至上千亿规模扩张的同时,名酒企业精神的塑造更不容忽视。
  
  在汾酒采访时,李秋喜谈到开启“中国酒魂时代”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汾酒文化的复兴,不是为了市场营销而做文化,不是被市场营销绑架的复兴,汾酒文化是作为一种主导力量领导了汾酒的复兴。同时,这样的文化复兴,也带来了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建;中国酒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回归与重建,将会开启中国酒业一个新的时代。
  
  从李秋喜的言谈中,记者感受到了来自汾酒的“中国酒魂信仰”。
  
  “魂和信仰是一个意思,比如在生死考验中,有些人可以宁死不屈,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白酒作为事业去追求,去信仰。比如说一位酒厂的职工,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信仰去追求,就会兢兢业业,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保证酒的品质。”李秋喜说。或许正是因为“中国酒魂信仰”所创造的精神价值,让汾酒的复兴区别于一个企业的业绩增长,而与整个白酒产业的精神回归紧密相连。
  
  身处茅台集团,记者总是会被茅台人所表现出的一种超脱于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所吸引。即使是茅台酒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也会将自己的工作乃至言行,与国家、民族的声誉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爱我茅台,为国争光。”这句话如果用在其它地方,很可能被误认为是一句用来装点门面的口号,但是在茅台,却被践行在酒厂员工的一举一动中。
  
  在泸州老窖,老窖人的言行中总会传递出一种自觉维护国窖声誉,并且以国窖为荣的情感,而在西凤,记者也时常能感受到由于西凤复兴给酒厂员工精神面貌所带来的变化。
  
  应该说,相对于其它产业,白酒本身的精神属性,使之在精神塑造上更有优势。名酒这一称号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会有助于名酒企业的精神塑造。目前,包括“四大名酒”在内的更多名酒企业,已经开始着力于企业精神的打造。希望未来中国名酒在规模上突破百亿、五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能够成长为引领中国企业的巨人。一切拭目以待。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成就 名酒